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409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千古之谜:汉朝与罗马曾有遭遇战? [复制链接]

天外飞仙

地主

Rank: 4

UID
31814
帖子
126
主题
35
金币
1170
激情
6
积分
1183
注册时间
2004-10-16
最后登录
2018-3-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9 10:17: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center]千古之谜:汉朝与罗马曾有遭遇战? [/center]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今伊朗东北),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统帅克拉苏被俘斩首,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所率的第一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33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订了和约,双方开始相互遣返战争俘虏。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第一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而这桩悬案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中西方史学界。

  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队的者来寨本是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
近年来却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热切关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提出,者来寨是古骊靬城遗址,而骊靬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众多学者中,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

  单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引起了西汉将士的注意。

  关意权在阅读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时发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

  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当年陈汤等人看到的这支奇特的队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关教授从史书上查到,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寿、陈汤等将这些战俘带回中国。

  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靬”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靬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通过研究史籍,关教授注意到《后汉书》的一条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靬”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肯定是为了安置罗马人而设置的。

  那么,骊靬古城具体坐落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找到这座古城的遗址,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向世人证明“古罗马失踪军团最终定居中国”这一论点。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实地考察,关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将追寻的目光停留在了甘肃永昌的者来寨。

  关教授发现这座古城时,这座古城已经只剩断壁残垣了。残存的城垣长不过30余米,高不足3米。

  据当地人讲,者来寨的这个古城墙在20世纪70年代还有近1公里长,它的高度相当于三层楼,城墙上面很宽,就像长城一样可以走汽车。80年代以后,人们纷纷将城墙上的土取下来当做农肥或筑房用,结果城墙很快就被削去了一大半,到了90年代,它已所剩无几了。当地人在炸墙取土时还曾发现过近一小土车铜钱,可惜当成废品外卖了(也有人说是被小孩玩丢了)。

  古城遗址发现汉代墓葬,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这座古城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处前后两室的汉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仓,后室遗体的头骨旁有一撮毛发,呈棕红色,遗体下面有一枚红色纽扣。

  经考古论证,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与者来寨邻近的杏树村,村民们曾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古罗马军队构筑“重木城”的器物。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二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人军帽上的顶盖。

  根据一件件出土文物,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认定,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骊靬古城遗址,也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

  在考察者来寨的过程中,关教授发现,尽管这里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个子高大,蓝眼睛,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

  他对此进行了专门统计,结果发现,者来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有200多人。他发现,这些被外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们总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总要把头发染成黑色。

  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还对这里的民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当地民俗具有古罗马遗风。

  当地人的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关教授等认为,这正是面向古罗马的方向。

  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

  村民们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们还习惯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庙。

  放牧时,村民们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比如将牛群赶到屠宰过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会发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称“疯牛扎杠杠”。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关意权教授等人找到的种种证据无疑支持了他们的推论,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Rank: 2

UID
15002
帖子
949
主题
53
金币
0
激情
17
积分
95
注册时间
2004-7-17
最后登录
2014-9-15
2
发表于 2006-4-20 05:16:24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历史的资料么,还是演绎出来的东西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UID
80928
帖子
495
主题
73
金币
1917
激情
173
积分
1997
注册时间
2005-5-20
最后登录
2023-11-7
3
发表于 2006-4-20 10:26:45 |只看该作者
支持这种观点的照片很少,按说应该很多的.我只找到一副.


者来寨"罗马"后裔照片

[ Last edited by zhao_gz on 2006-4-20 at 10:32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UID
80928
帖子
495
主题
73
金币
1917
激情
173
积分
1997
注册时间
2005-5-20
最后登录
2023-11-7
4
发表于 2006-4-20 10:40:10 |只看该作者
子虚乌有的中国罗马城


  “2000年前,一支失败了的古罗马军团进入中国,随后就神秘地
失踪了。他们去了哪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骊城和失踪的罗
马军队揭秘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1999年8月12日《文汇报》记者陆伟
强在实地进行采访和请教了一些历史学家后,否定了上述说法。

  被许多媒体称之为“罗马村”的甘肃永昌县者来寨,现有74户人
家,不到300口人。村里有没有像一些媒体刊登的照片上那样的金发碧
眼的学童呢?记者看到,村民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没有所谓的欧
洲人长相。而且,村里根本没有小学。

  “如果西汉骊城与罗马战俘有关这一结论属实的话,那么东西
方关系史确实有重写的必要。但是,把《汉书·地理志》上出现的骊
城说成是西汉政府安置罗马战俘的城市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古罗
马史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共乐说:“大量的中外史
料表明,西汉骊城与罗马战俘无关,中国境内哪有罗马城!”

  杨共乐分析说,首先从史料来说,西汉设立骊城的具体年代无
法确定。如果按现行两种观点,即设置于公元5年和公元前20年前后来
推算,骊城的设置和罗马战俘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按照罗马兵制,
从军服役的最低年龄为17周岁。公元前54年是17周岁的青年,到公元
5年就应该是70多岁的老人,公元前20年前后则应该是50岁左右的中年
人,当时罗马人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因此,即便有所谓的罗马战俘,
他们能否活到骊城设置时就成了一个问题。其次,克拉苏残部有明
确的下落,小克拉苏(克拉苏长子)战死沙场,根本不可能率军突围,
这在古罗马史中有明确记载。

  既然骊古城与罗马战俘没有关系,那么如何解释当地一些村民
长得像欧洲人呢?杨共乐解释说,永昌县位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
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人群迁移及混杂的过程相当复杂。在他目前
正在进行的“两汉与罗马间的丝路研究”中,已经证明罗马人在两汉
时期就已到达过中国洛阳。因此,当地一些村民长得像欧洲人是不足
为奇的。事实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一些长相和欧洲人有些相像的
汉族人。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明确表示,“骊与罗马战俘说”缺乏史实
依据,不足为信!他指出,骊县故城在今永昌县境内并非新发现。
《汉书·匈奴传》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骊得名非常合理的证据:昭帝
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右贤王和犁王率四千骑兵入侵日勒、
屋兰、番和一带,被张掖太守和属国都尉击败,除数百人逃脱外,其
余全部被浮,犁王也被义渠王骑士射杀。这位义渠王骑士被封为犁
王。匈奴入侵的三个县中没有骊,而其中的番和县就在今永昌县
境内,这说明当时还没设立骊县。显然,骊是在犁王被撤销后
设立的。由于骊、犁、、黎和、、轩等字音相近和通用,所以
在设县时定名为骊,但在具体使用时依然不统一,以致与西方的
混淆。

  葛剑雄指出,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妨大胆假设,但要作出结论就得
讲科学重证据。将猜测当作事实强行炒作,是有悖学术道德的。

  上海自然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徐永庆正在开展一项采用先进的
DNA技术分析测定丝绸之路出土的“古哈密人”遗骸研究。他说,
3000多年前的“古哈密人”都可以用DNA技术在其骨骸中测定出他的
“历史渊源”,那么,搞清只有2000多年的骊人行踪是不太困难的。
既可以通过对该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多年来的人骨作DNA比较分析,
也可以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人类学观察和测量,还可以通过对当地居
民的血样作DNA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测定出他们是不是有欧罗巴
人的血缘关系,甚至连是欧罗巴人的哪一支都可以测定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UID
80928
帖子
495
主题
73
金币
1917
激情
173
积分
1997
注册时间
2005-5-20
最后登录
2023-11-7
5
发表于 2006-4-20 10:46:37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篇文章,呵呵~~~~~~~~~~~~~~~~随意调侃吗!!

扯淡是怎样炼成新闻的?

——关于甘肃永昌的古罗马人

记得当年美西战争时,美国某媒体报道在西班牙统治下古巴发生的“新闻”,以挑起美国人民的愤怒,后方大本营给前方记者发的一个著名电报是:“快给新闻,我们需要战争!”同样的话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快给我扯淡,我们需要新闻!”

有媒体操作出一条令学术界哗然的新闻,“甘肃永昌哲来寨的居民是古罗马人的后代,据考证,他们是克拉苏远征军余部的后裔,而该寨的居民已经把自己当作罗马人了。”
  
关于罗马人参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英国汉学家H•H•德效骞教授1947年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靬城》中有过论述,他曾试图论证“克拉苏远征军与汉代甘延寿和陈汤郅支城抗击匈奴一役中出现过‘罗马人’是有联系的”。
  
这种联系看上去有一定道理,克拉苏公元前53年越过幼发拉底河在卡尔莱一战中,全军覆没,近万人被俘,克拉苏及其子均死于安息人之手。这批罗马俘虏被安置在马基亚纳(Margiane,呼罗珊之旧称)的安条克城(Antioche),巧的是安条克城正是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修造的城堡。而甘延寿和陈汤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抗击匈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6年,两次战役相距17年,应该说1万罗马俘虏总该有部分人能再活17年吧。德效骞教授的联想全部来自“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阵),讲习用兵”和“土城外有重木城”,据说,这是古罗马军队的标志之一。

我们知道古罗马方阵队形异常紧密,的确可形容为“鱼鳞阵”。中国关于鱼鳞阵的记载描述最早不知出于何处,到唐朝的颜师古解释“言其相接次形若鱼鳞”的确已经是很晚近的时候了,不过我相信古中国史中当有更早的记载,虽然《孙膑兵法》中云“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并没有鱼鳞阵之说,但并不意味着当时不曾存在过鱼鳞阵,否则《汉书》亦不会以此名之,如有知者还望能告诉我,而日本人的历史中也经常出现鱼鳞阵的字眼。但是,“重木城”是否是古罗马军队的独创就很难说了,至少在我看过的古罗马战争史书中找不到类似的描述,如果是指木头扎的营盘,那何必去附会罗马帝国?不过,木头城常见于中亚国家,这倒和《汉书》的描述联系更紧密。
  
总的说来,克拉苏七个军团的残余在17年后出现在3000公里远的另一地方,虽然属于“历史上小概率的事件”,但很难证明不会出现这种巧合。——只要你仔细翻书,广泛联想,没什么意外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更意外的是,这支很不幸运的残余罗马人留下了后代,而且是相貌、体征、习俗、性格与2000年的祖先有一望而知的相似,这就需要非常伟大的想象力了。

不过,这个伟大的想象力还是来自德效骞教授,他研究证明,甘延寿和陈汤把这古罗马人安置在骊靬城,而汉人曾收到过安息王送来的犁靬幻人(或眩人,魔术师?),这个犁靬被认为是“大秦”(罗马帝国)的别称,那么骊靬肯定与犁靬是一回事,有了这个伏笔,就等后人再次发现他的发现,然后再到实地找到证据了。

于是有人就引用《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来证明德效骞教授所说的那些罗马战俘就是郅支城都赖水一战的战俘,且“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遗憾的是《汉书》中描述的“罗马人”“营皆张弩持满指之”,而且“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

我只学过高中历史,所以搞不懂“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中的“诸国”怎么就成了德效骞笔下的张掖郡了呢?另外,罗马人是用标枪而不用弓箭的,这“营皆张弩持满指之”之说岂不成了“狗带嚼子----胡勒”了吗?

至于《汉书●地理志》中有将罗马俘虏安置记载的说法,我却查不到,因为我只看过班固写的《汉书》,其他人新编造的带有扯淡内容的汉书我没有见过,也买不起。只知道班固写《汉书》时,和郅支之战的时间相去不远,如果真有“为安置罗马战俘而设县”一说,班固应该会把它载入史册的吧。

如果扯淡扯到这里为止,我也懒得费神跟着扯淡。而居然罗马人“几年前在兰州北部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一说“哲来寨”zhelaizai)被发现了。”最不可思议的是,“记者们采访到了许多黄头发的村民,村民还说以前有蓝眼珠的人,只不过没等到今天的记者就死去了而已。”除了表面体征的惊人相似,另据报道:“科研人员抽血检验证明了当地居民有欧洲血统。”不但如此,报道中称:“那里的人们性格豪迈奔放,喜欢斗牛,还爱吃一种类似比萨饼的面食…… ”

不过,德效骞既然可以发现罗马士兵,难道就不许我们的记者发现那“145个古罗马人”后代么?德效骞播下的种子必定要在记者那里结最大瓜。虽然这回似乎又是外国人(澳大利亚教师戴维•哈里斯)赶了先,或许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父子也有很大功劳,总之,我们的媒体没放过这次机会。

意大利半岛的古罗马人是黑头发黑眼睛的南欧人,而黄头发蓝眼珠是北欧人的体征,且都是隐性基因;更晚的元代大规模移进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人通婚范围要比过去的异族与汉族的通婚要少得多,但回族与汉族在外表已无区别——谁顾得上这些呢?我们要的是古罗马人!

既然有了确凿的新闻证据,那么历史也须重新写过,修史幅度最大的是《了望》杂志一篇《古罗马失踪军团来到甘肃的历史已查明》的文章,它把这些罗马后人的祖先从145人的战俘扩编至6000人,先于克拉苏死去的小克拉苏活过来成了普布利乌斯修,最后“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6000余众拼死突围”,后被甘延寿、陈汤收编……

我记得1997年看过惟一一张古罗马后裔的照片,大约那是记者认为拿得出手的照片吧,黑白的,看上去头发颜色的确浅,但是,拜托,那一望而知就是个汉人啊!“眼窝深陷、身材高大、头发黄色”之类的精心编织的文字实在抵不得一张照片的解构。

想知道一个不与外界通婚的异族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子吗?到湖南桃源县去看看被左宗棠移过来的维吾尔人吧,这才一百多年的时间,何况2000年。

记得一位古罗马村的村民对记者说:这辈子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故乡罗马去看看。

——从报纸上我们已经看到,永昌县城到处耸立着以“罗马”、“骊靬”、“犁靬”为名字的建筑物,假如这股热潮还可以继续维持下去或被再次炒做起来,那里出现一两座小型的竞技场,办个角斗士学校什么的你可千万别奇怪。

使用道具 举报

仙来警察

为人民服务

Rank: 6Rank: 6

UID
152232
帖子
1260
主题
34
金币
2600
激情
385
积分
2726
注册时间
2006-3-31
最后登录
2020-1-3
6
发表于 2006-4-20 18:24:13 |只看该作者
真的假的啊 ?????好象没听说过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UID
80928
帖子
495
主题
73
金币
1917
激情
173
积分
1997
注册时间
2005-5-20
最后登录
2023-11-7
7
发表于 2006-4-21 10:42:09 |只看该作者

城市中的1000年前的犹太移民

开封犹太后裔的现状

一群学习希伯来语的河南开封人在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一个教室里,从河南开封来的张兴旺一直戴着一顶叫Kipa的犹太黑帽。他说他已经对自己犹太民族的传统没有多少了解,戴这个帽子是为了寻找某种精神寄托。也正因为如此,他在跟着以色列老师学习希伯来语的时候,也特别用心。

徐新教授是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他在暑假期间为各地的英语、历史年轻老师开了一个以色列文化的学习班。另外,他还邀请了几个开封犹太后裔来到南京,请学习班授课犹太人教授的夫人们教这些开封人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文化。

张兴旺非常爽朗地介绍开封犹太人的悠久历史。10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以色列经过丝绸之路来到宋朝首都开封。在接受了中国朝廷“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约法三章之后,这些犹太人决定定居下来。这些人一开始有17个大家族,到现在只有七个姓氏:石、高、艾、李、张、赵、金。其中,除了赵是宋朝皇帝赐姓之外,其他都是据原来的犹太姓氏转译的,例如李,就是利未的音译,而石和金,则是犹太姓氏的意译。据张兴旺介绍,目前开封犹太后裔还有618人,其中的有些人已经离开了开封,散居到了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成都、上海、南京、深圳等其他城市。

在他们过去的户口本上有的民族一栏还是写着“犹太”,甚至还有两名开封犹太后裔曾在1952年去北京代表犹太后裔参加国庆观礼,并且受到了中央领导人接见。前些年更换户口本时,大部分人都被改成了“回族”或者“汉族”。张兴旺显然对此不满意,他说他们根本不是回族汉族,凭什么要强加改变。他认为他们的犹太身份不能得到承认是不合理的。

张兴旺也承认,开封犹太人后代目前对犹太文化传统已经淡忘了。原来开封犹太后代都聚集在教经胡同附近,1958年后陆续迁出,目前只剩下一家姓赵的住在那里。从日常生活上看,他们已经不遵守犹太人的传统了,今年才集体过了第一次逾越节。虽然他们饮食上还大多保留着不吃猪肉的习惯,不过也没有人像真正的犹太人那样对牛羊肉“挑筋”了。正是因为已经淡忘了传统文化,所以他们才在这里重新学习希伯来语,希望能找回一些历史的记忆。

这些犹太后裔跟着犹太老师反复唱着这样一句希伯来祈祷词:“我们在主面前唱一首新歌,哈利路亚!”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纠正着自己的发音,希望能掌握每一句难懂又难念的希伯来文。

和非法移民家庭划清界限

当记者谈到已经有个家庭移民以色列的时候,张兴旺立刻表示“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爱国的”。他承认是有开封犹太人以非法的途径跑出去的,不过这纯属于个人行为。他表示正是因为这家人姓金,所以这次学习希伯来语就没有邀请金家来。“我们首先承认我们是中国人,但是是有犹太血统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犹太人,我们教育孩子也是这么说,我们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为了解释他们在这个敏感问题上的处境,张兴旺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原来是森林中的小鸟,无忧无虑,后来打猎的人多了,我们见到枪就跑。目前的确找我们的人太多了,国内的人也有,外国人也有。”他反复声明开封大部分犹太人后代都是爱国的犹太人。

不过根据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所长张倩红的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除了金家要求移民以色列之外,还有张家、李家的后代。最后只有金家三人转道芬兰移民成功,而目前金家的亲戚金光忠一家依然在开封居住。

张兴旺还是表达了某种对开封犹太后代不能合法移民以色列的遗憾。

“我们也想去耶路撒冷看看。”他解释道,开封犹太人从一开始和汉族通婚的情况就很普遍,由于在中国是父系相传,开封犹太人后代不能移民的原因就是以色列是母系相传,“如果开封犹太人是按照母系传的,那么开封社团(指犹太后裔)就一点问题都没有,西班牙的一个犹太人社团有300年历史了,也过安息日,但并不知道自己的是犹太人,以后学者知道之后,由于他们还是母系相传,所以就可以移民过去了。”犹人血脉不能忘张兴旺认为他们在中国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开封这个社团在世界上很有影响,经常接待国外的犹太人。以色列人也访问过开封,以色列人把开封看得特别重,因为这是以色列人和中国人的友好见证,我们在说明中国人对犹太人好,不歧视犹太人,说明开封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开封犹太人才能生存繁衍到1000年以后。”

最后他表示,无论政府是否承认他们是不是犹太人,这都不重要,户口改不回来也没关系,“我们心里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就可以了。让我忘掉我是犹太人,我这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我儿子也不可能的。”

年轻一代对犹太身份的不同表现

在学习班学习希伯来语的还有一个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国际关系的女孩,她叫石涵,大学二年级,目前利用暑假来南京学习犹太传统。虽然她的外公就是1952年去北京的犹太后裔代表,但她并没有太多的历史沉重感,对这个班上学到的东西只有轻松的好奇。

“我很少宣称自己是犹太人,只是同学在我家看到一些书籍和照片,问起的时候,我才说自己是犹太后裔。”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曾经拨款让他们去抽血做DNA检查,证明他们有伊拉克地区犹太人的基因。对于犹太教,她并不了解,对圣经也没看多少。

当问及怎么看巴以冲突的时候,学习国际关系的她说,“自然我会站在以色列一边”。

不过,显然金家在努力接续祖先传统方面先走了一步。据报道,在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工作的金晓晶(音)也是开封犹太后代,在1980年得知自己的犹太祖先历史之后,金晓晶把自己的在北京做记者的女儿瞿艺南(音),送去美国洛杉矶犹太教大学读书。

最后的犹太印记

开封是一个古老的城市,经济状况显然不如沿海。市政协院内一个移民公司的宋女士说,因为很多人下岗,很多人在考虑出国打工,去年就有人曾经询问如何去以色列。

记者来到张兴旺提及的教经胡同。在地图上,这里表明的是“犹太教堂遗址”。原来犹太教堂所在地已经被第四人民医院取代,而历史唯一留下的就是在医院锅炉房里面的一口古井。南教经胡同的崔淑平老太太是犹太后裔家属。她本人是汉人,丈夫赵平宇是犹太后代,已经去世。她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来访者。家里桌子上放着各种烛台,镜框里是她女儿剪的“大卫星”(六角星)窗花,但她告诉记者,这些犹太窗花只是摆设和纪念,门上贴着的是中国的传统图案和对联。除了这些纪念品之外,她家已经完全和邻居没什么不一样了。

开封博物馆还有“古代开封犹太人分馆”,但需要特别申请才能开放。幸运的是,门卫给记者请来了讲解员,讲解员带记者参观了位于四楼的分馆,但不许录音、不许拍照。馆里陈列的是已经风化得非常严重的犹太人纪念碑(《重建清真寺记》《尊崇道经寺记》)的原物和拓片。馆内很昏暗,温度也很高,文物受损的状况让人看了痛心。

分馆的曾广庆馆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开封犹太人只是一个历史现象,而现在中国56个民族中根本没有犹太一族,记者没必要报道这事。

但当地的开封犹太后裔却很欢迎媒体的报道。在李随生家,他妻子热情地买了西瓜请记者吃,并且拿出了他们的证据:两种户口本。在红皮的老户口本上,李随生的民族的确清楚地表明为“犹太”;新户口本的内页内容是手写的,上面李随生和女儿的民族也为“犹太”,不过看上去李随生的户口本有篡改的痕迹。他妻子解释道,这是当时户籍警写错了,马上就改过来的。

两国官方都不承认他们是犹太人

记者随即来到了相关派出所的户籍室,民警用电脑调出了李随生一家的档案。记者从电脑屏幕上看到,李一家三口民族都是汉族。

杨副所长表示,大部分新户口本是电脑打印内页的,李随生家的户口本是刚换的时候的一批,因为当时电脑软件还没有安装,所以还是手写的。不过他表示,后来在电脑里面都填成了汉族或者回族,中国只有56个民族,没有犹太族。

不仅是当地政府否认他们是犹太人,记者就金家申请移民以色列一事去中国外交部领事司认证处查证时,外交部认证处的官员的正式答复是,1996年的确有一些开封人得到了当地公证处得到了是犹太人的错误证明,认证处当时仅对那个公证处的身份进行了公证,但不涉及犹太人证明的合法性。后来,当地公证处又撤销了犹太人证明的公证。因此,目前那些犹太人证明是完全非法的。该官员表示,中国没有犹太民族,只有56个民族。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方面的答复也是相同的。以色列使馆新闻处的官员对《21世纪环球》表示,以色列大使馆就外交部本身的程序合法性进行了认证,但并不涉及犹太人证明的合法性,以色列大使馆没有给任何犹太人后代发放过移民签证。

虽然两国官方都不承认他们是犹太人,但却有一些热心的组织在帮助开封犹太人后代恢复犹太文化传统。加拿大籍华人丘才廉曾帮助了很多中国少数民族的贫穷孩子上学。由于他怀疑自己的祖母是开封犹太后裔,因此他在开封也对这些后裔进行了资助,总共资助了14名犹太后裔学生读书。李随生的女儿李静就得到过丘的助学金。今年3月,丘才廉还邀请这些学生的家长和其他犹太后裔,在大饭店共同庆祝了犹太人的逾越节。同时,还有一些组织帮助开封犹太人后代移民以色列,已经移民的金家就是在相关组织的帮助下移民以色列的。

在南京以色列文化培训班授课的犹太人教授的一席话应当值得这些希望移民以色列的开封犹太后裔深思:“如果他们想成为犹太人,那当然就可以成为犹太人。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也要请他们三思,是否值得成为一个犹太人:那么多敌人、悠久而沉重的历史、严格的戒律……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张开双臂欢迎。”

位于北京国贸西楼4层的以色列大使馆。以政府并不承认开封犹人后裔的“犹太人”身份。张宏江摄开封犹太后裔到底是不是犹太人目前在中国谈得最多的所谓“开封犹太人”问题其实是指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开封犹太人这个史实。一般认为,从北宋以来,犹太人来到开封并且定居下来。这些在开封的犹太人成为了中国常住居民,并且建立了犹太社团,按照犹太风俗生活。中国学者19世纪末就开始注意了作为历史的“开封犹太人”问题,到20世纪20年代为止,写了大量的论文证明了这个史实。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从17世纪开始,开封犹太人的故事就已经在欧洲得到广泛的报道,引起欧洲知识界的重视,不断有调查和论文出现。清朝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中国关闭和世界的联系,把在华传教士赶走,从此外界对开封犹太人情况就不再了解,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后,1850年上海派出了两个中国基督教传教士去了开封,他们写了调查报告并且发表,在外界得到了广泛报道。根据这个报告,在开封已经不存在拉比(rabbi,犹太人学者、宗教师之意,大致相当与基督教的牧师)了,估计19世纪初就已经消失了,而且没有继承者。这样传统就中断了,因为拉比对与维持犹太宗教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开封的犹太会堂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显然开封犹太人已经长时间不去会堂了。虽然犹太会堂当时的产权还属于开封犹太后裔,但开封犹太后裔在1914年便出售了房产。这事曾引起在当时在上海的犹太人的兴趣,犹太人向来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当他们得知开封犹太后裔已经把犹太经卷卖掉后,非常痛心,还一度建立“援助中国犹太人协会”,向全世界的犹太人写信呼吁帮助开封的犹太后裔。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爆发,全世界的犹太人都遭到迫害,自然就无暇顾及开封犹太后裔了。当时也有几个开封犹太人来到了上海,被上海的犹太社团接纳并且施行了割礼,但之后就再也没有恢复传统的努力了。

犹太教自从19世纪末开始,在开封犹太后裔当中就几乎没有了,但是相当一批人根据传统还认为自己是犹太人。开封犹太人是按照父系传下去,如果父亲是犹太人,孩子就是犹太人,而且取父姓。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进行民族普查的时候,有一部分开封犹太后裔在民族和宗教一栏填“犹太”,他们这样填是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的,只是忠于历史。1952年的人口调查中,也有一些开封犹太后裔在表上填了“犹太”。虽然当时他们已经没有多少犹太风俗了,但是世代相传让他们认定自己是犹太人。这种世代相传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正如中国的姓氏和民族也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为后裔知晓,也不需要什么证明。这种“犹太人”其实是文化传统意义上的。

不过,按照以色列《回归法》,他们并不是犹太人。根据以色列《回归法》,只有母亲是犹太人或者自己加入犹太教的人才是犹太人,根据这个标准,按父系相传、不再有犹太社团的的开封犹太后裔显然不是。但这也是法律上的认定而已,并不能泯灭这些人按照传统宣称自己是犹太人的权利。不要忘记,圣经时代的犹太人还是按照父系来传的,只是到了犹太散居到世界之后,才逐步把母系作为传代标准。

中国在决定民族的时候,曾经也考虑过犹太民族的存在,1952年选民族代表参加北京国庆观礼的时候,开封两个人还代表犹太人参加了。1953年的时候,中央才有文件认为中国只有56个民族,不存在犹太民族,但要适当保护他们的风俗习惯。

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封犹太人开始提出移民要求,开封犹太七姓中的金家曾经到北京要求移民。但以色列大使馆根据《回归法》没有批准过移民申请。后来他们从第三国(从俄罗斯去芬兰,再去以色列),据我了解还是一个基督教组织帮助他们过去的。

但很难想象他们能根据《回归法》成为以色列人,除非他们重新皈依犹太教。皈依犹太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要皈依,犹太人会首先告诉你成为犹太人并不是很好玩的事情,如果你坚持皈依,你还要学习,还要观察你是否身体力行,需要一年多时间。大部分皈依都是因为婚姻的原因。中国很多人对以色列不了解,认为移民很好。移民是很苦的事情,没有语言没有技巧在以色列很辛苦会。

首位开封犹太后裔移民以色列记事

“我从小就知道我是犹太人。我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们,我们的一部分根在中国,另一部分根在以色列。所以,能够回到另一条根上,也是我从小的愿望之一。”

从1986年开始,不断有中外各界人士找到开封,找到L,探访犹太人在华后裔的事情。随着中以1992年建交,这样的探访日益增多。L的名字,也开始不断出现在一些海内外媒体上。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L夫妇及一个女儿的命运。那年年初,一个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帮助海外犹太人移民以色列的基金会找到了L,表示愿意资助他作为第一个开封犹太人后裔移民以色列。

要回到另一条根上

一见到L,记者就问:“你愿意移民以色列吗?为什么?”

L说:“我从小就知道我是犹太人。我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们,我们的一部分根在中国,另一部分根在以色列。所以,能够回到另一条根上,也是我从小的愿望之一。”

这样,从1999年开始,L走上了寻求移民的道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可以说每一个中国海外移民,其背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故事。但是,他们毕竟是达到了目的,到2000年,他们已经能够拿到各种手续,在芬兰暂居4个月后,来到以色列定居。

关于移民的具体过程,L说,要以犹太人身份移民以色列,首先要证明自己是犹太人。在1996年之前,在他们几户人家的户口本上,“民族”一栏里都写的是“犹太人”,但是1996年他们的户口本被更换了,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可以在回族和汉族中选择民族,但是不能继续选择“犹太”,因为中国56个已被确认民族中没有这个“名字”。

他们只好通过中国政府来出具公证信。他拿着一堆材料来到北京中国外交部,但外交部说他们从来没有办理过此类公证,需要向上级请示。等了大约半个月后,他们拿到了公证信,上面不但盖了中国外交部的公章,还有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的印章。

L说,本来要确认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还需要有自己的拉比的证明。但是,由于中国犹太人后裔数量已经很少,“总共不过几千人”,而且居住十分分散,比较严格地遵守祖传教规的人就更少,所以拉比这项考察内容当时就不适用了。

身份已经确认,剩下的问题就是经费了。据介绍,帮助他们的基金会在决定资助他们移民之前,已经做了经费的预算并且成功筹集到了足够的钱。这样,在1999年秋天,L就得以起程来到芬兰,在居住了4个月后,终于来到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居住两年多

“因为当时移民这件事还比较敏感,政府有关方面不希望我直接从北京到耶路撒冷,所以我们就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先到芬兰,再进以色列。我们在芬兰和后来进入耶路撒冷的安家费用都是帮助我们的基金会出的。从我们离开开封到现在,在两年多时间里,所有的花费估计在10万美元左右。”

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两年多时间里,L夫妇的生活基本上完全来自该基金会的帮助。基金会每月出600美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左右为他们租住公寓,还支付他们大约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用。此外,基金会还为他们办理了全额的医疗保险,添置了大致相当于中等收入人家的家具和电器。

L夫妇目前还没有工作。他们每周有三个半天要去“乌勒班”(希伯来语速成班)学习语言,其余时间就由自己支配,一般就是散散步、看看电视、看书、上网和做饭。每周他们夫妇最少去3次教堂,用希伯来语诵读经文。L说,等他们语言过了关,能够自己找到工作,基金会就将逐步减少和停止对他们的资助。

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当地人的标准看,L夫妇目前居住的带大客厅的两居室公寓都不算小。在雪白的墙上,挂着一幅长卷的清明上河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挂着七、八幅用镜框精心镶嵌了的旧时开封犹太人教堂及其周围景物的画像。

保留犹太人的传统

在采访L一家的时候,记者对他们全家是否还保留犹太传统极有兴趣:“在开封的时候,你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犹太人的传统呢?”

L说:“古代开封犹太人有‘七家八姓’的说法,也就是说有7户人家、8个姓氏的犹太人居住在开封。这些姓氏都是当时的皇帝御赐的。我们这一姓,历史上曾经有先祖做过朝廷的四品官,家道比较兴旺,古老犹太人传统保留也相对比较多。我们有自己的家谱,家谱也是我们犹太人身份的一个证明。在‘文革’前,我家里还保存着一份皇帝的圣旨,但后来被借到北京展览一去不归,不知踪迹。在开封还保留着一个石碑,记载有我们先祖的事迹”。

“在全国犹太人后裔中,我们家的先祖犹太人墓地至今依然保留完好,就在开封近郊。墓地上大约有30座坟,埋着包括我新近去世的大哥在内的9代人尸骨。我们家门上有犹太人特有的标记,进出门前我们有触摸这一标记祈求进出平安的习惯。我们全家到现在都守安息日(Sabbath),也就是从星期五太阳落山到星期六太阳落山这一段时间,我们不做事。在自己家里,我们还保存有中文版的犹太教经文并时常诵读。”

L的妻子并不是犹太人后裔,但她说她从谈恋爱时起,就了解和尊重L的民族身份和生活传统习惯。在开封的几十年里,L说他们一家不吃猪肉,也不吃虾,这个习惯到现在也一直保留着。

在移民以色列前,L在开封开过一个规模不大的工厂,L的妻子利用家里的地方开过一个理发馆。目前,L在开封包公祠附近的老家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据说他们也遵守着和L夫妇同样的习俗。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记者问L:“你的姐姐和弟弟有来以色列移民的愿望吗?为什么他们还没有来以色列?”

L说:“他们当然有移民以色列的愿望,也在积极申请。但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机构愿意像当年给我出具证明那样,给他们出具犹太人身份证明。二是经费问题,你知道,移民需要花费一大笔钱,而资助我的基金会需要在帮助我稳定后,才能考虑资助其他人。”

三类中国人移民以色列

需要说明的是,L并不是在以色列唯一以犹太人身份移民的中国人。除了开封犹太人后裔外,二战前后大批犹太人避难中国上海等地,他们中的不少人和当地中国人结婚生子,遗留下一批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是犹太人的子女。部分具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子女解放后随即随同父母来到以色列,另一些在改革开放后也陆续寻找到失散多年的父母而移民以色列。在以色列各个城镇,几乎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编辑:澹台明  来源:21世纪环球报道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